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ios/Android版

联系电话:020-85280256  招生电话:020-85280255

学科简介

发布者: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发布时间:2016-12-11浏览次数:2464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林学(博)

2.风景园林学(硕)

3.草学(硕)

  

1-1林木遗传育种

1-2 森林培育

1-3 森林保护学

1-4 森林经理学

1-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林学学科

林学学科发展可追溯到1909年广东开设的农事试验场暨附设的农业讲习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沈鹏飞教授、蒋英教授和徐燕千教授等老一辈著名林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包括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森林生态等方向的学科群,具有热带亚热带林业研究的特色,在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和“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以来,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园林植物学先后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林学一级硕士点,2012年林学一级学科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自设森林公园管理硕士点。现拥有“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分室、“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特别是木本饲料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木本饲料植物资源开发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林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入选教育部和科技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获批广东省教学团队。“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低碳经济及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设在本学科。

本学科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讲师6人,教辅人员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28人,12人有国外留学经历。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7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4人次获“南粤优秀教师”或“南粤教坛新秀”称号;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十二五”以来,本学科共培养研究生379名,其中博士生22人,现有在读研究生298名,包括博士生30人。叶龙华2013年获全国十佳林业研究生称号,苏咏娱2014年作为合作作者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论文。本学科近五年共承担22项国家级、39项省部级、200项其它重要课题,总经费达5219.36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CSCD论文279篇、CSSCI 2篇,此外发表SCI论文36篇,EI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

  

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级学科设置在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办学历史悠久,师资水平优秀,学科成果丰硕。

中国古典园林三大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发源广东,遍及华南,影响世界。华南农业大学的本科园林专业筹建于1958年,设立于1985年,立足广州,面向全国,是华南地区办学最早,实力最强的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机构。30年来,本学科在岭南特色园林规划设计、热带园林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地带性园林植物与花卉应用研究等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本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植物学专业园林植物方向的硕士生,2001年成立风景园林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林学二级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调整升级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统筹了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三个本科专业和学术型、专业型两个硕士点,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研究生200多人。

按照国家专指委下达的教学指导规范和本校学科建设规划,经过多年探索和培育,本学科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已形成6个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方向),即: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②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③园林植物及花卉应用,④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⑤城乡绿化与园林技术,⑥热带园林与城市设计。其中,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主要关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发展、现代城市住区景观与生态设计、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华南地区居领先水平。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领域重点关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岭南园林营造及其相关地域的园林营造历史理论研究和遗产保护实践。园林植物及花卉应用领域已形成若干优势研究方向,包括华南园林绿化树种培育理论、园林植物培育技术与标准、园林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珍稀花卉培育与观赏植物保育等。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领域重点关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绿化树木栽培生理与生态学基础研究等。城乡绿化与园林技术领域主要开展城乡绿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树木群落培育技术、城乡绿化树种抗逆生理、园林绿化工程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热带园林与城市设计领域是结合华南地区、广东省和本校条件创新的特色研究方向,重点拓展地带园林学、城乡规划学与地方建筑学的交叉融贯研究,探索华南地区理想人居环境的构建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此外,本学科还校内其它学科协作,关注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城市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旅游规划、风景旅游区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研究领域。

本学科现有专业教师50多名,设有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和花卉3个系,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也是学校的名牌学科专业之一。近10年来,本学科的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100%;正在建设的岭南风景园林教学实验平台,已拥有园林规划设计、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与花卉研究等多个实验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业教学设施,能够承担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植物、花卉育种、城市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工作。学科带头人李敏教授现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中南片区学科组长。其他教师资源和科研成果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亦数一流。本学科还紧密联系若干校级科研机构,如华南农业大学热带园林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林业调查规划院和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并在棕榈园林、普邦园林、铁汉生态、岭南园林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设有教学科研基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全国业界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其中,2004年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在“中国园林滕头杯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取得了金、银、铜奖,总成绩全国第一,引起国内同行广泛关注。2012-2014年,我校园林学子又在每年度 “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等共数十项的优异成绩,奖牌总数再度刷新全国第一。2013-2014年,共有9篇硕士论文被评为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3名指导教师被评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工作者。

15年来,本学科积极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实践,先后开展了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平县新城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樟木头景区总体规划、东莞市大屏障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深圳市坪山新区主要道路与公园景观提升规划研究等项目,受到业界普遍好评,是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规划规范》的第一参编单位和全国高校教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著单位,出版了《华夏园林意匠》、《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特色》、《南方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实用植物图典》、《闽南传统园林营造史研究》等专著;编制了羊蹄甲属、杜英属、朱缨花、大花紫薇和小叶榕等植物栽培技术及等级标准。办学30年来,本学科为广东乃至全国人居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学科自身的办学水平、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处于华南地区同类学科的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3年间,本学科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共承担科研课题171项,获得研究经费2247.34万元;出版专著及教材43部,发表论文337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4篇,获得16项科技成果奖励,其中省部级以上有7项。其中,本学科教师主持及主要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棕榈科植物的引种、评价与应用技术研究” 201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湛江市渔港公园设计”2012年获广东省首届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园林设计银奖;“广东龙川佗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与修复”2012年获广东省首届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历史街区银奖;主持编制的《广州市森林公园建设标准》已于2012年颁布实施;“木兰科新优园林树种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关键配套集成技术研究”2014年获湛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国际合作科研方面,李敏教授主持的“澳门园林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项目,2012年荣获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展望未来,本学科今后发展将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的原则,规划实施风景园林专业本硕连读的“4+2”培养机制,大幅度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硕士研究生升学率,加大师资力量培养和优秀教学团队组建,积极参加国内、国际风景园林专业竞赛,虚心向兄弟院校学习,力求保持本学科在师资水平、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华南地区继续居于领先地位。  

  

草学学科

草学学科于200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 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七。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支19人的学术队伍,其中正高职称9人,14人有博士学位。

学科点目前有草业生物技术、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饲草生产与加工利用和草坪及地被观赏植物等4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1牧草和草坪草抗逆分子机制研究及抗逆基因的挖掘。从抗寒豆科牧草种质黄花苜蓿中挖掘抗寒基因,从抗旱柱花草及狗牙根中挖掘抗旱基因,为牧草和草坪草及农作物抗逆分子育种提供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抗逆基因的功能,揭示牧草和草坪草抗逆分子机制。(2)牧草和草坪草抗逆分子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建立了南方牧草柱花草和暖季型草坪草狗牙根、假俭草等草种的再生体系和转基因体系,将抗逆基因导入受体草种,培育抗逆转基因柱花草和草坪草新品系。采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化学诱变等技术,结合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抗逆草坪草新品系。3)草类重要基因功能研究。主要以热带亚热带品种资源象草为研究材料,对其木质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RNAi技术对其功能加以研究。进而为饲用、造纸用、燃烧发电用、乙醇生产或沼气发酵用品种的选育提供帮助。(4)禾本科、豆科植物资源固氮菌和内生菌研究。系统地收集了野生稻、糖蜜草内生固氮菌资源和田菁光合固氮菌等微生物,采用不同碳、氮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选择性培养基。(5)饲草种植模式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基于华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及草业生产的特点,研究草山草坡、沿海滩涂及草田轮作和林草套作等不同条件下饲草的高效种植模式与栽培管理技术。(6)饲草收获贮藏研究。以青贮研究为中心,研究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环境条件下,各类饲草的青贮发酵特性(化学组成、微生物分布)、影响因素及改善青贮品质的理论与技术。(7)饲草加工利用研究。针对华南地区饲草饲喂对象的多样性(牛、羊、鹅、猪、鱼等),研究不同饲草种类、不同动物和不同饲养方式下饲草的加工利用技术,如茎叶分离、草粉或草颗粒加工、叶蛋白及活性物质提取等。(8)暖季型草与观赏植物的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8)草坪的病虫害防治、建植管理、坪床结构及无土草皮产业化技术。

“十一五”以来,本学科供承担科研课题76 项,其中科技部“973”、科技支撑等重点课题、农业部转基因生物育种专项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4 项,省部级项目29 项,总研究经费达2450.1 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248 篇,其中Plant Cell EnvironmentPlant Biotech JJ Exp Bot SCI 刊物论文82 篇,EI ISTP 收录论文30 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1 部。多项应用研究成果已在广东省内外企业获得了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6 项,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4 项(其中授权9 项)。育成牧草、花卉新品种共14 个。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特色,坚持教学、科研服务于生产,30多年来与广东英德火炬松种子园、台山红岭种子园等良种基地紧密合作,将良种基地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将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与良种基地的建设相结合,注重解决良种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奖2项,三等奖2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经广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良种9个。经过30多年非发展,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良种选育、松树多世代遗传改良、木本饲料植物良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森林培育学科

森林培育学科立足于提高我国森林生产力及质量,不断扩大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针对我国用材林培育、经济林丰产栽培、林木栽培生理生态基础、林木与菌根真菌互作及其抗逆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形成华南地区人工林高效培育理论与技术、经济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林木栽培生理生态学基础、林木与菌根真菌互作及其抗逆机制四个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此外,根据国家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需求,开展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等新研究方向,拓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

森林培育学科共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华南农业大学师德标兵1人。近五年承担课题50余项,其中“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获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件;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林:重点开展经济林树种遗传改良与创制、种苗繁殖及质量管理、高效栽培、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产业化发展及规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目前在木本粮油、木本药材、工业原料等经济林树种的资源收集与评价、良种选育与创制、产量形成与调控、高效栽培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近五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

人工林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环境因子(光水肥)和生物因子(病害)作用下的树木生理生态响应基础理论、林下经济高效栽培生理生态基础理论、人工林培育与水资源关系的作用机制,研发人工林立地选择、水肥管理、密度调控、修枝等关键栽培技术。目前,研究重心聚焦于我国人工林生产力提升的生理生态基础与环境控制机制、森林培育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机制、林木病害抗逆机制,重点攻关楸树和桉树人工林精准水肥调控技术和林下经济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广州市珠江新星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制林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3项。

林分改造与森林高效可持续经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重点研究华南地区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及森林高效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有:1.林分改造及高效经营的理论基础:研究树种生理生态特征指标,筛选优良的林分改造树种;2.低效林改造及森林高效可持续营建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水源林、风景林等树种选择、配置以及相应的造林技术体系。3.森林生态及景观效益评价:从林木生长、生物多样性、土壤特性、生理特性以及景观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近五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树种种间互作与光能利用、植物弱光和视频法评价风景林等研究上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推广二等奖、广东省科技奖三等奖各1项。

林木菌根生物学:以桉树、杨树等主要树种菌根植物及其菌根真菌为研究对象,以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森林培育学为基础,利用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反向遗传学等手段研究“林木与菌根真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菌根真菌提高林木生产力的分子机理”、“菌根化林木耐旱、耐盐、耐重金属等抗逆分子机制”和“菌根植物特异化遗传改良、转录因子分离及其功能鉴定”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近五年, 先后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10余项,在《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Tree Phys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单篇被引进入《ESI》高被引论文前1%,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件和实用新型专利2件。

教研室突出成就:

油茶优良品系引进及快速繁育技术示范、油茶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油茶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广东省四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树种选择和营建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广东省珠江流域生态公益林培育技术研究和推广;乡村自然生态林群落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粉单竹林高效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技术;全球陆地潜在碳汇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应用开发与试验示范。

  


森林保护学

森林保护学主要针对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森林类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植物线虫种类鉴定与快速检测、植物源杀虫剂研发与应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4个研究方向。

1)有害生物检验鉴定:在森林昆虫重要类群步甲和灰蝶等系统学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发现昆虫和植物线虫新属2个、新种130余个。提出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技术,鉴定了林木重要害虫—同安钮夜蛾和木荷空舟蛾,

2)有害生物基础生物学研究:深入开展青枯菌非寄主抗性机制研究,首次揭示了青枯菌对桉树、木麻黄的致萎机制,建立了桉树青枯菌苗木带菌的分子快速检测技术;开展了松褐天牛等林木害虫泛素基因研究,克隆出橄榄星室木虱乙酰胆碱酶酶基因cDNA片段。

3)天然活性物及其应用技术:重点开展印楝、鱼藤酮、非洲山毛豆等杀虫杀菌植物和重要森林害虫信息化学物质研究,研发了用于天然活性物分离纯化和高效提取的连续相变新技术,研究适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高效低毒无公害植物源农药环保新剂型和昆虫信息素新产品,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4项。

4)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选育出木麻黄速生抗病新品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现了同安钮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开展螟蛾性信息素和小蠹虫植物引诱剂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对园林植物病虫及防治技术开展系统研究,编著出版的《花木病虫害防治》一书成为华南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参考书。

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法国国际基金会等资助的71项科研课题,到位及获批经费共1500余 万元,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


森林经理学学科

森林经理学学科以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沈鹏飞教授于1980年创立的由农林两部共同批准成立的森林经理研究室为依托,围绕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三大特色研究领域。

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在广东龙门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方集体林区森林永续利用试验点,率先在全国开展集体林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城市林业以及森林分类经营等研究,先后提出森林经理职能环、森林经营方案执行反馈机制、年度“双分析”制度、森林分类经营等理论与方法,对促进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科学经营乃至全国林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森林资源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森林资源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公益林建设、公共财政政策、林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灾害损失评估等,提出的森林分类经营政策、林权改革建议等,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1981年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林业遥感试验场——林业部南方遥感试验场,建立华南集体林区第一个以动态监测标准地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林业系统数字化研究方面为广东实现数字林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年承担科研项目56项,经费达1019.41万元,发表论文100篇,出版教材3部,出版专著8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方向的特色在于围绕国家林业生态建设,立足华南,服务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其合理利用领域,已在两个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该领域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植被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珍惜濒危及重要珍贵动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鸟类多样性、土壤动物学、野生植物多样性与繁育生物学等物种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樟科、山茶科、豆科、李亚科、苏铁科等珍贵乡土树种的种群动态、繁育技术及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评价与筛选等种质创新的利用研究,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010年)和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

保护区生态与管理:该领域以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编制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编码技术规范和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工作,为保护区规划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技术标准。

本学科方向近5年共承担科研31项,科研经费474.98万;其中纵向课题6项,219万;出版专著13部,教材5部,发表论文67(SCIEI收录论文10),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为华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其合理利用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XML 地图